所謂的同理心,是嚐試站在對方的處境去思考、感受,與之共感。
於是便能理解,眼前的這個人為何會這樣想,為何會這樣做,更深一層的是,
透過同理來尋找溝通契機,建立關係。
這部電影無論站在誰的觀點,都有值得同情之處,也都有些問題。
以前學過悲傷歷程,從否認到憤怒,討價還價到抑鬱,最後接受。
電影著墨在第二到第四階段,一位母親真正認清事實已經發生之後,
便憤怒的指責丈夫、指責警察、指責兇手,指責所有能找到理由指責的人。
或許整部片她都表現得冷酷、不通情理,但她又能怎麼辦呢?
如果連她都接受找不到兇手的事實,那麼這世上再也沒有人會在意這件凶殺案了。
以前看過一部韓片,描述那些經年累月無法破案的案件,會被警方視為燙手山竽,
一方面繼續花太多時間查案會影響辦其他案子的效率,另一方面辛勞辦案卻又得不到
重視與肯定,這部電影的案子或許永遠都無法偵破,而受害者母親表現出的樣子
卻開始惹得鎮上居民嫌惡,甚至連自己家人都不認同。
那麼,究竟到何時才會走到接受的階段呢?
接受不代表妥協,不代表放棄。
接受是換一種方式表現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